分卷阅读71(2/2)

    而与此同时,宜城之中,臧宓失踪的消息也传来。

    刘镇将汝南王和各家世族子弟赶出军中,自然激怒了许多人。可数十年来,朝中无人敢再踏足故土,刘镇此战功绩非凡,若不趁胜追击,下一次北伐还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情。

    曹宗之看了刘镇的信,长叹一声,与使者口头承诺不会出兵襄助胡人。毕竟若是元英得胜,如今汉人在北朝只是四等贱民。即便是在朝为官,也动辄得咎,日子十分艰难。

    刘镇气怒之极,遣人将汝南王“护送”回后方宛城。

    北朝元英也许诺将来封曹宗之为兖州刺史。只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宗之原本就并不打算出多少兵马襄助元英,只待他与刘镇耗得元气大伤之时再出手趁火打劫。且两军相争,他夹在中间,两方旗鼓相当,他才能更好地在夹缝中生存,从中得利。

    ==

    这数年来,江南饱受天灾人祸之苦。前年去年征召民夫四十余万,耗费钜万方才建成虞山堰,建成不过二月,又遭洪灾肆虐屠酷。战乱平息未久,朝中又北伐,大军开拔,一日耗费军资不计其数,都是民脂民膏。

    春三月, 刘镇率十万大军迎敌于涂县, 宗室汝南王为监军。

    只是汝南王却十分认同这个提议,并自行上书元帝,请求再征集民夫,重建虞山堰。

    敌将元英据寿县、宁州、大邑, 陈兵三十万,互为犄角之势。若一城遭到袭击,其余二城便可迅速驰援,守望相助。又与淮泗之间白水蛮、兖州曹宗之、西凉姚庆结盟,出兵侵扰掠阵,以为威慑。

    有了曹宗之的承诺,刘镇又遣人游说白水蛮。只言道北朝而今并没有南下的实力,如今号称三十万人南下,实则剑指淮泗,为侵吞江淮之地,夷平蛮人。

    皇朝的故土收复了整整一州之地,可帝京之中,却为是否继续北伐吵翻了天。

    刘镇满腔离愁别绪顿时如火烧, 托孤之心也化为泡影,槽牙磨得咯吱作响, 听着臧宓一本正经打算着将来改嫁之后的事情,忍不得攥紧她的手, 咬牙怒道:“方才说的都做不得数。你好好等我回来, 不许改嫁给别人,连想想都不能。”

    强敌在前,刘镇自然不能容忍手握重权,却毫无斗志,仅仅想要浑水摸鱼,夺取寒门将士的军功镀一层金,将来回帝京加官进爵的蠹虫占着茅坑不拉屎。因此趁着这个机会,将无能之辈一一清除,大力提拔了一批出身不显,却军功卓著之人上位。

    消息传回江南,百姓奔走相告,喜极而泣。朝中却吵成了一团。

    只是朝中军权如今大半皆在刘镇手中,若维持着表面上臣恭君友的假象,他这皇帝还可多做一日。若一旦退兵的诏书发下去,刘镇却抗旨不遵,他又能奈之何呢?

    自汉室南迁,迄今已百余年,万料不到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如此功绩,前无古人。只是这功绩,如今忝居高位之人,却甚少能染指分毫。而一个无法压制的寒族势力,却已如骄阳,势不可挡地熠熠升起。

    苛捐杂税猛于虎,老百姓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如今敌军来袭,尚未开战,军中幕僚与宗室便生畏怯之心,不敢迎战,反而又再提起杀敌一千,自损一万的馊主意。

    原本白水蛮与曹宗之遥遥观望,见刘镇占了上风,又为其勇武慑服,随而出兵助阵,在五月底前,彻底将元英赶到了淮水以北。

    可一旦长民、刘怜等人出事,北伐军断了粮草,后继无力,深入敌军腹地,便险象环生。为大军安危之故,刘镇听闻京中起了内讧,便迅速撤军回涂县。

    刘镇与元英对阵,原本就兵力悬殊,敌众我寡,若再有曹宗之、姚庆等人趁火打劫,腹背受敌,情势更雪上加霜。这般困境,军中幕僚纷纷劝谏刘镇再上书,发民夫重建虞山堰,以水淹之法,抗衡敌军。并断言除此之外,若正面抗衡,实在是九死一生的绝境。

    北朝元英乃是鲜卑人,而西凉姚庆是匈奴人,但兖州曹宗之却是汉人,与淮泗之间的白水蛮多年来亦饱受鲜卑人凌虐之苦。

    从前有一个桓氏野心勃勃,元帝自然不愿再看着刘镇日渐羽翼丰满,势大如从前的桓氏一般。这天下分崩离析,生民饱受战乱流离之苦,若有一个将军征伐天下,一统河山,成为万众敬仰的战神,又置帝王于何地呢?

    元帝自然也进退两难。刘镇翦除桓氏,匡扶帝室,自是忠臣。可人的野心与怨望是随着地位的抬升而水涨船高的。等到刘镇真的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能臣,朝中无人可制衡,这帝室江山于他也不过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唾手可得罢了。

    等到刘镇派出小股疑军侵扰重镇宁州,驻守大邑与寿县的敌军倾巢而出,刘镇趁势攻陷寿县。等敌军回头驰援,刘镇再趁虚而入,一举拿下宁州城。

    因此刘镇命手下一个文采斐然的谋臣写信给曹宗之,描绘江南春景与上巳旧俗,愤慨先墓被胡人夷平的愤恨。并允诺将来收复河山,一概不问前尘过往,且会封曹宗之为兖州刺史。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朝中势必有大变故,先发制人,后发者制于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镇此次北伐能无后顾之忧,还仰赖长民与刘怜等人筹措粮草,虽朝中有人数次想在粮草等供给上做文章,但长民周旋得力,刘怜忠厚可靠,因此只有惊无险。

    疑心原就如阴云挥之不去,稍加挑拨,自然深信不疑。

    如此军中士气自然高涨,也少了许多阳奉阴违,专门唱反调打退堂鼓的人。

    元帝尚未下定决心,北凉姚庆却因病一命呜呼。二子为争夺权位,自相残杀。如此天赐良机,自然不容错失。刘镇旋即继续领兵北上,辗转数月,收复河洛潼关长安北凉等地,入咸阳故地,拜谒汉高祖长陵。

    不待刘镇凯旋,元帝授意王氏对长民、刘怜等人下了手,又遣人往宜城。

    刘镇当日押送米粮往虞县赈灾,亲眼见下游满目疮痍之惨状,自然断然否决幕僚的提议。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