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6(1/1)

    霍姆终于开始跟上集体的野心,幻想能不能用这种方式影响地球。

    但实际上,这个计划的范围早就超出了地球。

    瑞亚有了一些想法,她笑笑说:“看来弗兰克只是一个代表。”

    她提议组建起来的监督委员会发展迅速,滚雪球般地吸引着想要保住话语权的顶端人物。

    一个带一个。

    从电影协会主.席到大制片公司的CEO,所有人都在适应这个世界的最新趋势——加入瑞亚·诺伦的势力中去。

    他们最后决定通过弗兰克·皮尔森来联系瑞亚,大概率也是因为放弃竞奖的风波。

    全世界的电影奖项加起来,奥斯卡也还是当中的第一热门。

    而瑞亚和奥斯卡奖机制改革关系匪浅。

    很多人推测她的退出宣言,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帮助奥斯卡奖避嫌,以证公平有效。

    这是一个在行业内部流传的猜测方向,也不是完全无关。

    瑞亚的经纪人补充:“但现在没人会关心那点名誉,反而会求着你留下来。”

    当然,瑞亚不可能打破自己的宣告,又回去和女演员们竞争表演奖。

    马洛伊指的所谓的“留下”是寻求一个更确切的保证。

    他进一步说:“我倒是想知道,为了从你那里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这些精明的老家伙们会开出什么样的价格。”

    在利益面前,马洛伊立刻将那些细微的不快扔到了后面,他说:“可惜电影分成倾斜对我们都没什么看头,更不用说那些大奖了。”

    瑞亚甚至是自主放弃的。

    至于去年两部热门电影《哈利波特》和《佩吉卡特》,就不可能从各大颁奖典礼上空手而归。

    电影已经在颁奖季拿下多个提名和重要奖项,奥斯卡也绝对会为两部电影留出名额。

    筹码集中在瑞亚手里,一旦她甩手离开,整个好莱坞都要慌神。

    所以马洛伊根本不担心吃亏,只是烦恼占不到更多的好处。

    “也不是完全没得谈。”

    瑞亚:“我们还要把事业做到地球以外的地方去,那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光是我们自己的电影可不够。”

    她说出想法:“我知道版权都在大公司手里……但那是地球上的版权,还可以再谈一谈地球外的,界定清楚。”

    影史发展至今,已经一百多年。再去数书籍,画作……就更多了。

    想打开宇宙市场的销售渠道,这需要整个人类文娱资料库。

    这在地球,当然属于全人类。

    但在那些更遥远神秘的地方,也可以盖上瑞亚·诺伦女士的烙印。

    第309章

    正如身处行业尖端的电影人们担心的那样。

    好莱坞的新闻都被发布会上美国队长的回归话题霸占了整整一周。

    从权威性的《好莱坞报道》、《滚石》到快餐消费八卦的《娱乐周刊》, 没有一家媒体会错过这样的世纪新闻。

    就连作为月刊的专业杂志《电影手册》都能借着瑞亚·诺伦主演的《佩吉·卡特》发散一些引申猜测。

    除了瑞亚·诺伦以外,没有任何一个演员、导演、制片人、电影公司老板能够抢占这个风头。

    甚至没人关心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的婚变疑云,也不在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前女友哭诉分享分手内幕。

    突然之间。

    娱乐新闻都围着美国英雄转, 更不用说其他媒体。

    关于瑞亚·诺伦和美国队长的新闻报道早就铺天盖地传遍了全球。

    这种前所未有的传播力度、广度, 甚至一度超越瑞亚过去引发的所有新闻热点事件的总和。

    全世界的国家台新闻都播放了一遍瑞亚的发布会。

    死而复生的英雄走到瑞亚身边宣告“我是史蒂夫·罗杰斯”的片段被翻译转换成约两千种语言,经过全球的电视频道累计收看人次多达三十亿次, 如此惊人有效的高效传播让人咋舌,甚至让人感到恐怖。

    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都对此戏言:“美国新总统亲自宣布这个消息都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产生这么大的反响。”

    《世界报》更是直接在报道里写道:

    “美国让一个站在娱乐行业金字塔顶端的女人来向宣告国家英雄的回归,这其实不是政.府的选择,而是人民的选择。

    让传统的绝对正义走向新式的修正正义, 这是美国给出的答案。

    不管这是娱乐至死的自我堕落,还是对外宣传的另类手段, 相信从今天起,所谓的‘瑞亚·诺伦效应’就不再只局限于电影文娱行业……”

    欧洲发行量最大的德国《图片报》也把史蒂夫·罗杰斯描述成“传统精神的象征”, 又巧妙地将瑞亚·诺伦称为“毫无疑问的当代流行文化代表”。

    尖锐的报道分析中,副主编曼菲特 哈特提到一句: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旧世纪交替碰撞!”

    日本《读卖新闻》将此解读为:“时代大爆炸来了!”

    有一个讯息最为鲜明。

    这必将预示着美国诞生出新的文化形象、新的社会模式, 甚至是新的一切!

    然后这种变化, 又会从美国蔓延扩散到全世界。

    作为首家报道的《星球日报》还出了一份极地探险的详细版本,在政.府能接受的最大限度内讲述了挖掘营救的细节。

    或许是为了争取确保这独家性,首发记者露易丝·莱恩至今待在北极科考团基地, 不惜错过参加发布会的机会。

    美国国内的媒体也纷纷跟进。

    《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等等都在争相发表观点,分析每一个细节。

    聚焦的重点当然围绕“美国队长”, 但谁也不会忽略瑞亚·诺伦。

    仍然有无数目光都看向了美国的好莱坞。

    连那个在新闻发布会上闹事的乔纳·詹姆森都因此出了名, 在《号角日报》中呼吁:“这一切都是阴谋!你们都被瑞亚·诺伦给骗了!”

    不过这一次, 詹姆森并没有在真假美国队长上较真。

    显而易见,政.府已经表达了他们的官方认可。

    “不管这个史蒂夫·罗杰斯是不是乔纳森·斯通扮演的,你们都已经入了那个女谎言家的圈套!

    她在电影里拯救世界, 她在现实里拯救美国队长,你们开始不知不觉相信,她才是那个有影响力的女英雄!”

    在绝大数人们还对这个自称是史蒂夫·罗杰斯的美国队长将信将疑时,他们已经在电影作品、新闻传播、官方宣传一系列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将瑞亚和美国队长联系,彻底绑定在一起。

    就算在《佩吉·卡特》之前,有不少年轻人遗忘那段历史,美国队长在这个国家依然代表着英雄。

    这过于理所当然,观众根本不需要思考。

    于是这个“英雄”符号就在这样一种文化舆论传播中,折射发散到瑞亚·诺伦身上。

    她的形象借助这个荒诞惊奇的事件,完成了从电影到现实的维度跨越。

    美国队长活了过来。

    “佩吉·卡特”角色也借着瑞亚·诺伦拥有了新的生命形式,只是微妙地脱离了本人,被演员反过来侵吞掌控了全局。

    《太阳报》对此议论:“可惜瑞亚不会参加这一届的奥斯卡,凭借这部《佩吉·卡特》电影,她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最佳女主角!

    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做到她实现的。

    电影不仅成就了佩吉这个角色,而且还成就了她自己!”

    这不单单是指瑞亚通过大获成功的女性动作电影收获了认可和名气,其中暗示的“成就”意义更深。

    瑞亚当然早就已经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女演员,但她肯定不是一个单纯的演员。

    她对外的形象,变得多元,复杂,超越电影明星,集团继承人,独立企业家,投资者等等身份,被各项奇经历包裹上一层层光环。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