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2/2)

    论吃喝,大明朝自然是不能与后世相比,尤其镇江府饮食多清淡,重口味的美食几乎没有,毕竟辣椒这时候还未传入中国,胡椒甚至可以用来折抵俸禄,当然也不是柳家这种普通人家消费得起的。

    从上辈子开始,柳贺就一直把读书当成一件乐事,何况他眼下也无别的选择。

    他来一趟还能帮柳贺把疑问带给孙夫子,又带着孙夫子的解答过来,这样省去了柳贺来回奔波的时间。

    柳贺铺开纸,将今日所学不解之处记下。

    柳贺在家读书时,纪文选找过他两回,知晓了柳贺要去城中附学之事:“柳贺,你怎么也去了城里?自你不去社学,我每日浑浑噩噩,书都读不进去了。”

    柳贺只能感慨,幸亏他有不错的记忆力,熟悉了四书之后,对其他古书的理解也不算难事,家中的书被他读了大半,即便是未读的那些,他也将大概目录记下,若是其他书中有与之相关的内容,柳贺便将那本未读之书取来再读。

    只是气温一冷,久坐就容易手脚冰凉,写字时手发僵,字也容易写歪。

    所以孙夫子列书单时一点没把柳贺当外人,洋洋洒洒列了一大堆,就连苏韩文章也放在其中,要求柳贺认真研读,向苏韩看齐。

    年糕是用方格子笼屉蒸的,纪娘子把糯米粉筛了又筛,再小心翼翼地装进木格子里,糯米粉颜色很白,平平整整压进格子里的时候,柳贺有种用手戳一下的冲动。

    “……我是真舍不得你,不要浪费了我一番好心。”纪文选上门时还提了些干果蜜饯,他家中不缺这些,在社学时柳贺就常见他吃,“你来社学时,我就清楚你待不长,谁知你竟一年也未待满。”

    这也是柳贺在大明朝过的第一个年。

    柳贺:“……”

    柳贺也在这时候收到了孙夫子写给他的信,依旧由纪文选转交。

    日目标未完成,就不得不堆到第二日,反而会影响第二天的效率。

    新春

    “我爹说了,若是你读书缺钱,他可以借

    不过由于镇江府与应天府相邻,吃鸭子的习惯倒是学了过来,纪娘子便在家中蒸了一只鸭子,也不知她用了什么料,在隔壁书房的柳贺都能闻见鸭肉的香味,连读书都没了心思。

    他习四书五经及其他文章时,先读一遍,再记一遍,若是有不解,则对照同类型的书去寻找答案,再不解,则将疑问记下,第二日再去看,还有不解最后求问夫子。

    柳贺当然不会一道两道疑问就去找孙夫子解答,他一般会把自己的疑点攒下来,攒够了一定的数目再去问。

    读书是苦,可在这大明朝,读书的苦却是最不值一提的苦,若是能考中一点功名,哪怕只是秀才,都能免除差役,若是中举当了官,更能够惠及子孙。眼下距离大明灭亡只剩不到一百年,大明末年那场席卷了整个北方的大旱,百姓饿到连树皮都啃不到,大地主圈并田地,百姓流离失所沦为流民,而自己有饭吃,有衣穿,还能读书。

    总而言之,柳贺每日的学习压力很大,虽不用每日早起赶往社学,可细细算起来的话,他平时上学路上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

    天气越来越凉,晨起已经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柳贺每日的目标是固定的,若是一

    “不读了不读了,你也清楚,我并非读书的料子,等社学期限满了,我便去帮我爹的忙。”

    孙夫子送他书时和他说过,柳贺的基础本就比不过那些家学渊源的儒童,须得用心再用心,若是他肯下苦功,后发先至也未必不可能。

    纪文选是真觉得柳贺人不错,虽然柳贺自己忙着读书,和他一起玩的时间并不多。

    柳贺写字往往选温度最高的下午,他晒会太阳再进屋,双手才能舒展。

    柳贺早过了孩子的年纪,可纪娘子依然买了些馓子回家,洒上芝麻,馓子原本又脆又香,再蘸上芝麻,柳贺也忍不住多吃了两口。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因而这一日,柳贺只晨起之后读了一会书,余下时间便只盯着纪娘子蒸糕蒸包。

    若是柳贺醒得比纪娘子早,他便会丢一把米在锅中煮着,再蒸上几个包子,身子暖了再读书。

    柳贺头悬梁锥刺股学了数月,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做梦都在吟诵文章的境界,慢慢地,春节临近了,天气却一日冷过一日,柳贺自己不太出门,他却听在外行船的三叔说,这几年天气冷得古怪,就连长江上都结冰了。

    纪文选主要是和柳贺唠唠家常,偶尔还会带一两本书给柳贺,他虽不爱读书,可家里不缺钱,纪父也舍得给他买书,若是什么书柳贺这边缺了,他家中有的话,他就会给柳贺带过来。

    新年的前几日,下河村下了一场雪,天冷之余,纪娘子还要准备过节的各色吃食,蒸糕,蒸包子等,还要祭祀祖先,拜访亲友。

    今日柳贺学了《史记》、《汉书》及《通鉴纲目》,他还有一套孙夫子赠予的《十三经注疏》,是闽中李元阳的版本,可以说是儒学经典大全,其中涵盖了五经的全部,除《诗》、《书》、《易》外,有“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以及左氏、公羊、谷梁“春秋三专”,其内容可以说是浩繁。

    其实附近村中,包括丹徒县城中也有科名比孙夫子更高、更为饱学之士,和柳家结过亲的楚贤就是其中一位,柳贺却不可能去向楚贤请教学问。

    虽下了大雪,村外的人潮却是一直不绝,再穷困的人家也要在这时候敞开钱袋,买一点平时舍不得吃的糕饼点心给孩子吃。

    “那样也好。”

    有几日柳贺连在院子里锻炼都停了,只在屋子里转来转去,趁纪娘子不注意他甚至跳了一段《本草纲目》。

    你一些,他年轻时受过你外祖父的照顾。”

    他虽未再每日写时文,可日复一日读书,他胸中的墨水已不是之前可比。

    “那你呢?”柳贺问他,“你后年便满十五了,还继续读书吗?”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锻炼身体,他所在的镇江府好歹在长江以南,在整个大明朝都属于风水宝地,眼下正值小冰河期,寒冬气温着实冷得人发抖,大明朝每一科的会试都在二月举行,不夸张地说,身体弱的考生在会试中丢了命的都不在少数。

    他能和苏韩文章看齐的话,未来的语文课本上必将有他的一席之地。

    这显然是受小冰河期的影响。

    柳贺不由怀念起了前世的空调地暖暖风机,好在他家里还有个汤婆子,在里面装些热水,冷的时候能暖暖手脚。

    通过这封信的内容,柳贺决定了自己报考哪家族学。

    没办法,出去一趟就冻耳朵,柳贺上辈子没长过冻疮,刚穿到大明朝的第一年耳朵就有了。

    在这几月间,每日天刚亮柳贺就爬起来,先烧一锅热水,掺井水洗干净脸,这样有助于提神醒脑,让自己不要犯困。

    ……

    换句话说,柳贺不需要再用之乎者也凑字数了,他有东西可写了。

    柳贺默默看他:“你哪一日读得进去了?”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