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1/2)

    眼下柳贺是廪生,可免去二十亩田税,若是中了举人,免税的田亩可达上百亩之多,这也是富举人之说的由来,举人中举后往往有数人投献土地,即便只是抽取税费的一部分差价,也足够举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而做了官之后,可优免的土地则更多,因而到了晚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比比皆是。

    回乡

    罗婶娘等人毕竟是长辈,纪娘子不可能一直让长辈干活,柳贺便去门口叫了三叔,让三叔替他请了族老过来。

    下河村因地处通济河的下游才得名,村中人家大多姓柳,彼此间都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像柳贺爷爷与三叔的父亲就是亲兄弟,与罗婶娘的公公则是堂兄弟,柳贺年纪不小,但辈分不大,同辈的礼哥平哥都小他不少岁,还有几个光屁股的娃娃论辈分都是他的叔叔。

    免田税这种事,他一人决定也可以,毕竟廪生是他自己考出来的,但柳贺也不想太得罪人,便考虑着将分配权交给族老。

    他只定了三叔家的几亩田,其余都交由族老决定。

    下河村田亩数不少,柳贺爷爷在时手里头也有几亩田,后来大头都分给了柳义,因为柳信能分到一部分族田,柳贺爷爷自然更操心无所事事的柳义。

    柳贺考中秀才后,族中又分了他几亩田,但这些田柳贺自己不种,都租给别人种,一年收一部分租便足够了,分到的田多,他就能多分些租,加上这些田不必叫夏税和秋税,到柳贺手里时已经比前几年可观多了。

    在这大明朝,赋税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被田税压垮的人家有不少。

    也就是江南一带土地肥沃,靠天吃饭还能有些收成罢了。

    柳贺三叔家田也不多,毕竟三叔常年在河里讨生活,三婶在家伺候着几亩地,柳贺直接当着族老的面说要将三叔家的田纳入名下,三叔三婶的第一反应都是摇头:“就算不交税,省出来的钱也是贺哥儿你拿大头。”

    柳贺和纪娘子当然都不同意,两人在家一直受到三叔三婶的照顾,三叔家日子虽说过得不差,但打鱼捞虾也是看气候吃饭,三叔年纪渐渐大了,再过些年就抬不动渔网了。

    “贺哥儿你别光惦记着你三叔,你还有个亲叔在呢?”

    二婶人未到声先至,听着柳贺开口替三叔免了田租,她在心里骂着柳贺傻,一亩田租可值不少钱呢,柳贺这是宁愿把钱分给外人都不愿让自家占便宜。

    没见过这么傻的,父子两人都是一样的穷大方!

    柳贺先和她打了个招呼:“二婶。”

    他又看了一眼蔫蔫走在二婶身后的柳义,客客气气喊了一声“二叔”。

    招呼上客气归客气,提到免田税的事柳贺却很公事公办:“各位叔伯婶娘,咱们族中长辈最是公正,这田怎么分就由他们决定,免除的田税我一分不取,大家就听族老们安排吧。”

    柳贺话是这么说的,不过家中亲戚邻居们都知道,免税的田毕竟是在柳贺名下,如何安排族老们也要考虑柳贺的意见,因而众人走虽走了,却给柳贺和纪娘子留下了鸡蛋、肉条以及布料等。

    纪娘子望向柳贺:“贺哥儿,这些可要送回去?”

    柳贺摇了摇头:“大家送了,娘您便收下。”

    其实族老之前已经和柳贺提过一嘴如何安排了,柳贺名下田亩毕竟有限,人人帮到是不可能的,族老们只能挑选其中一两户人家,但到了收获的时候,免去的田税便可拿出一部分给族人分配,这样人人都能得到一些实惠。

    而柳贺名下的免役机会,柳贺就没有出让的打算了,他对多出一个十几岁的儿子和十几岁的弟弟都没有兴趣。

    他考中秀才之后,族中又给了他资助,只要柳贺用心读书,家中钱财足够他应付到明年乡试了。

    族长没有和柳贺明说,但柳贺也能听出来,族中尤其盼望他能考中一个举人,举人无论权势还是地位都远胜秀才,仅免除田亩与丁役两项,族中都有享不尽的好处了。

    原先族老们将期望放在柳信身上,可惜柳信去得太早,如今柳贺成为了他们的希

    望,而柳贺考中的几率其实更大一些,毕竟柳贺太年轻了。

    ……

    纪娘子与柳贺整个春节都是忙碌的。

    这一年里,柳家的门框上终于贴上了春联与窗花,春联是柳贺自己写的,刚贴完,三叔与其他邻居便懊恼道:“早知我也买几张红纸叫贺哥儿帮着写了。”

    “贺哥儿的字比乡里卖的春联好看。”

    村里人办年货都早,春联窗花之类的都是早早就买好了。

    “明年等我回来写。”

    “那就说定了。”三叔笑道,“贴上秀才公写的春联,平哥明年读书也能有长进。”

    经过纪娘子和柳贺的打扫,家里总算干净了一些,除夕那天,下河村家家户户都响起了鞭炮声,柳贺也买了几根来放,鞭炮声吓得滚团到处躲,等鞭炮放完,柳贺也安不下心读书,就搬了张凳子到院子里除草。

    “你别忙这个,我来。”纪娘子道,“锅里炖了鸡,你舀一碗尝尝咸淡。”

    他家今年春节的吃食不少都是村里人送的,纪娘子在城里买了些村里没有的零嘴干果,带回来分了不少给孩子们,她和柳贺都是不擅长欠人情的人,欠下的人情总要想办法还了。

    而到了初一初二这两天,因为田税的缘故,到柳家走动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柳贺直到初三才有空捧起书来看。

    这个年着实让他体会到了秀才身份带来的便利,即便是二叔二婶都没有酸言酸语了,邻居们也个个都很客气,熟悉的还称他一声贺哥,关系不亲密的叫他柳相公的都有不少。

    所以说功名利禄牵动人心,柳贺上辈子看到一位明星说过,他红了之后,身边就全是好人没有坏人了。

    柳贺现在的感受和那位明星有些相似,但他倒并不会沉迷于此,既然可以再往上考,他自然要尽全力尝试。

    从初三开始,柳贺每日写一篇四书文一篇五经文一篇策论,再把朱熹的四书章句拿出来反复研读,他时文已有了火候,但依然有上升的空间,写一篇文章再反复修改几遍,以便让文章更贴近自己心目中的佳作。

    四书读完,再读《诗》经,读书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文章的含义便更加深刻起来。

    晨起之后,柳贺依旧大声朗诵古文今文中的佳作,除了读四书五经外,也读典故,读人物传记,读时文程文,他要么不读,一旦读起书来,就必定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唯有在这种状态之中,他才能真正将文章领悟透。

    读书的过程,便是将书中文章衍变为自己文章。

    除此之外,柳贺也没有放松练字,论、诏诰表与判语的练习也在加强,科举虽重头场,但能取得好名次的书生必然是三场皆有佳文,而且应试题练多了,柳贺就发现,其实第二场也并非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诏诰表,考验的就是士子写公文的能力,可以说四书五经只是入门,而为官之后,写诏诰表与判语的能力却是士人必备的。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