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1/2)

    “能与唐元卿相交,又叫他如此敬佩之人,恐怕只有柳泽远了。”

    “当真难以看出。”黄洪宪低声道,“我曾听闻,柳泽远是个极低调之人。”

    黄洪宪读过柳贺的乡试程文,只觉对方的文风与自身恰恰相反,黄洪宪的文章十分精巧,打磨文章时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这就令他的文章多了一份华美之感,读第一遍时便令人惊艳。

    柳贺文章则不同,更质朴一些,然而质朴之余却多了一份开阔之感,很容易让读他文章的人寻找到共鸣。

    因而柳贺的文章黄洪宪是写不出来的,他擅长雕琢,却无法展现出文章本身的那份天然之感。

    他一开始并不知晓在旁等候的士子便是柳贺,此刻见了,他也不由产生文如其人之感。

    ……

    柳贺

    回到会馆便大睡了一场,第一场考试耗费的精气神远超他的意料,醒来之时柳贺只觉得腹中空空,便要了些清粥小菜先喝了两碗,天气冷,还有两场试要考,柳贺不想吃得太过荤腥。

    柳贺喝到一半,就见施允打着哈欠下了楼,柳贺朝他一挥手,施允便朝他这一桌走了过来。

    “泽远兄,诚甫兄,你们下来好早。”

    与两人说话的举子是丹阳县的士子荆光裕,他是军生,但荆氏是丹阳大族,在丹阳本地极有名气,荆光裕是嘉靖三十七年的举人,和楚贤一科,楚贤今科春闱依旧没有上京,荆光裕却已经来参加过几回会试了。

    和其他举人不同,荆光裕是屡败屡战的性子,这一科会试他依旧信心饱满,对自己考中充满希望。

    柳贺和施允都挺爱和这种性格的士子打交道,最怕的就是动不动伤春悲秋的,偶尔沮丧一两回倒了罢了,看到落叶也沮丧,看到春蝉也悲伤,再辅以“世事无常”之句,柳贺和施允都被酸得牙倒了。

    “第一场已考完,第二场便可稍稍放松一些了。”荆光裕叫掌柜送上一盆大肉包,又要了一点酒,“考场中的吃食真叫人提不起劲,就不知改一改。”

    “两百年都是这般过来的,怎么改?”柳贺笑道,“何况京中的老爷们都吃过的苦头,怎么容许你后人不吃?”

    几人提到这都不由笑出了声。

    除了三人外,会馆中就没有士子再下楼了,恐怕都在呼呼大睡,柳贺就算休息足够了,吃饱之后还是上楼多睡了一会。

    ……

    和乡试一样,会试虽号称并重三场,然而考生们偏重的却依旧是头场,朝廷再怎么三令五申作用都不大,毕竟多年的陋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这也是科举为后世所诟病的一点,便是士子只知读四书五经,而不修经世致用之学,久而久之,再聪明的脑袋也变成了僵硬的书呆。

    第二场的论、诏诰表及判语对柳贺来说同样轻而易举,他书读得杂,二十四史中除《明史》外的史书皆有所涉猎,何况他还有岳父大人给的杨一清的奏议文集等,写起来自然是顺风顺水,经过乡试之后几年的磨练,柳贺写第二场考题时根本不需要太多思考。

    所以对考生们来说,重头场也是必然的,仅凭二、三场的文字,如何展现出自身的才华横溢?

    但这一科会试毕竟是张居正出题,便是繁词太多,吹捧之语占了文章的大半,柳贺的老乡曹大章便是反面典型,他的贺疏屁话多到走火入魔的程度,且数量极多,满朝文武比他更会拍马屁的都没有几个。

    试想一下,张居正这样的实干家,看到《进白鹿贺表》、《进白鹿表》、《贺灵雨表》、《贺进瑞谷表》、《贺瑞雪表》等等等等空言是不是气到脑壳要爆炸了?

    但这只是曹大章《贺xx表》中极少的一部分而已。

    当然,并非曹大章本人爱写这样的废话,不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眼下隆庆帝登位,士风及科场文风都需要被矫正过来。

    第三场的策问题同样很有意思,有一道考的是法,讲的是法有先法后法之分,也有在前代为弊法、在熙朝则为善制者,总核的话情伪难穷,更张的话其中有不可变之处,到底该怎么做?

    这就考察得很实际了,柳贺略作思考,在稿纸上将自己的想法写了出来:首先要立法理,法可以变,但不能轻易改变,“……有颓靡不振之虞……”

    五篇策问中,有涉及法律的,也有涉及军事与政治的,实用性很强,答

    这五道题时,便是柳贺这种科场老手都感觉到了棘手。

    但他平素一向不读死书,加上对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等都略有涉猎,因而仍在规定时间内将五篇策问写在了题纸之上。

    柳贺的策问答题略放了一些,他猜主考张居正不会喜欢四平八稳的策问,士子们还是要展现出自己为政的立场来,这样至少保守能够拿到一个名次。

    至于到了殿试之中又如何,柳贺没有多想,先将会试这一关过了再说。

    文章誊好之后,柳贺仍如前两场那般喊了交卷,考完的那一瞬,他将笔袋随意地丢到桌上,接下来只要等放榜便足够了。

    说实话,考到第三场时,柳贺一直告诫自己稳住,万不可在最后关头泄了气,但考试时对意志力的考验还是出乎了柳贺意料。

    果然会试只能三年一考,如果年年都来这么一场的话,人恐怕都要考废了。

    柳贺到龙门时,交完卷的士子只有零星几人,大概是这一科策问题出得稍难的缘故,不过在此等待开龙门的士子神色都还算放松,距离揭榜还有大约十日,在这十日内,他们大可不必考虑考试之事,尽情在京中游玩,等到揭榜之后再痛苦也不迟。

    “考完了!”

    “这三场考下来着实累人。”

    考完试,考生们精神了不少,不过连考三场的疲惫还是让多数人先回去休息,只有少数士子考完当晚便混迹于青楼楚馆之中,留下一道道才子佳人的佳话。

    柳贺未成婚时便不爱逛青楼,成婚了就更不爱逛了,他自穿越以来还是第一次来到京城,前些日子在会馆备考无暇出去玩,好不容易考完了,当然要好好游览一下大明朝的北京。

    抱着游览的心态,顺便考察一下这个日后他可能定居的地方。

    阅卷

    要说柳贺对京城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一个字——冷。

    便是裹得再厚也有风往衣裳里钻,人蜷在那里就连眼睛都不想睁大,因而在柳贺眼中,京城可谓高墙耸立,但论富庶繁华却仍是不如江南。

    且皇城中达官贵人太多,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能守牧一府了,在这京中也是多如牛毛。

    柳贺与施允在四周逛了几圈,其间也有被拉去青楼的经历,在这大明朝,狎妓属于风雅之事,没有万贯的身家都不能往青楼中跑一步,不过眼下士子们正考完会试,若是有一二榜上扬名的,青楼中的大家们也愿与之相交。

    柳贺和施允兜里都没有多少银两,便是去了也很少说话,在青楼的大家们看来,这正是口拙无才的表现,因而她们对柳贺与施允的兴趣都不大。

    两人倒是宁愿去书肆逛一逛,登山钓鱼也是美事。

    ……

    就在士子们各处闲晃留下美名的时候,各人的考卷也来到了会试的诸位考官手中。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