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节(1/2)

    他在扬州知府任上已经得罪过张四维一回,对方是高高在上的阁臣,而他不过是四品外官,两人之间相差悬殊,张四维对付他轻轻松松。

    可到如今,柳贺已是二品礼部尚书,张四维的面子或许重要,但他也不能轻易对柳贺甩脸子。

    ……

    张居正病稍好了些,就立即回内阁办事。

    他气色虽比生病前稍好一些,却不如前两年,可内阁庞大的事务却都等着他去处理,便是他生病的这几日,宫中及朝中依然有许多公文被送至张府。

    不管如何,天子犯错一事至此揭过,朝中官员与太后都不再提。

    李太后在张居正病好之后召见过他一回,说了些在天子面前用贤臣的话,不仅宫中内侍要贤能稳重,天子的日讲也必得是有才有德之人。

    张居正自然明白明白她指的是谁,但在此事上,他只装作无事发生。

    他了解李太后的性子,被认为能够威胁到天子之人,李太后总会毫不留情地铲除,柳贺虽然未到被铲除的程度,但在李太后眼中,他来教导天子显然是不称职的。

    张居正心道,若论有才,诸讲官中有几位能比得过柳贺?

    柳贺是堂堂三元,论文才,论治才皆是一等一的,天子身边的讲官多为翰林出身,谈圣人之道的多,躬身百姓的少,李太后或许觉得柳贺贤能不够,但在张居正看来,天子身边缺少的正是柳贺这般的官员。

    何况……罪己诏这事上,柳贺也为他出了不少力。

    张居正将一张大纸摊开,纸上是他先前拟好的罪己诏,除了这诏之外,他另附了一封给天子和太后的疏,疏中称他年老多变,辜负了先皇的嘱托,虽天子有错,可天子犯错同样是他教导不力。

    因而——他欲辞去这内阁首辅之位。

    只是柳贺说动了冯保,令冯保将这重任交给了张四维和申时行,张居正这封疏才未上成。

    不过朝事众多,初任首辅之职时,张居正只想着推行改革,令百姓们免受穷苦所扰,但自万历五年起,他所经手之事越来越繁杂,张居正虽能轻易处理,可难免会觉得疲累。

    或者说,这天下间人只想到他位高权重,却无人愿为他分忧。

    张居正问心腹中书道:“可知大宗伯最近在做些什么?”

    “大宗伯近日未至文渊阁,想必是礼部诸事忙乱。”中书答道。

    张居正对此不置可否,在他印象中,柳贺办事井井有条,即便是最忙的时候也没见他乱过。

    何况礼部部务即便再忙,他这大宗伯又不是具体经办之人。

    “将这一期的《育言报》拿来。”

    中书应了声是。

    礼部办《育言报》可谓大获成功,读《育言报》者南至琼州府,北至辽东都司,在读书人中更是倍受追捧,京中各衙门人人手持一份《育言报》,这报刚办时,柳贺只找了张元忭、吴中行等几人,到如今,报纸的规模越来越大,吏员数更是超过了礼部四司。

    礼部原先是六部中穷得叮当

    响的衙门,自《育言报》办成后,靠量取胜赢回成本不说,《育言报》版面上的广告更是引起了京中商人的哄抢,每一期《育言报》的推介都能卖出天价,便是张居正这等见多识广的官员也忍不住啧舌。

    主要是办报之前,谁也没想到报纸的影响力能有这般巨大。

    通政司等衙门不甘示弱,也办了几份报纸,但论影响力和受读书人看重的程度,仍是《育言报》为优。

    张居正病的那几日落下了一期《育言报》,病好之后便两期一起看,前一期报纸倒没什么,最新一期——张居正双眼不由眯起。

    第二版上正提了几句汉室女子干政之事,讲天子年幼,后宫借机干政云云,强调仁德的天子应当有自己的主见。

    若是只写汉室倒也罢了,《育言报》上这篇文章却称赞了马皇后、钱皇后等本朝仁德的皇后。

    张居正双眼不由眯起。

    写此文章者虽为佚名,可观全文之内容,另有所指的意味颇浓。

    柳贺看来还是十分不满太后之所言。

    但他敢写这个,胆子着实是大了些。

    张居正其实对李太后教育天子的方式也有不满,李太后严厉有余,柔和不足,令天子对其只有畏惧,可纵观本朝,哪有贤明天子事事遵后宫之意?

    何况李太后出身一般,重后宫的规矩本是无错,但治理天下却非仅靠严厉便能做到。

    但《育言报》所指之事,便是张居正这个首辅也不敢说。

    柳贺胆子当真不小。

    何况在张居正看来,此时实不该招惹李太后。

    他派人去叫了柳贺,待柳贺到时,他直接将这文章指给柳贺看。

    柳贺却一脸无辜的模样:“弟子实不知恩师指什么?”

    张居正道:“你在这指桑骂槐,以为我看不出,还是天子看不出?”

    听了张居正的话,柳贺却正色道:“此文非弟子所写,但对文章所言,弟子十分赞同。自洪武朝至今,本朝天子治国皆由大臣辅导,后宫向来不涉政事。”

    柳贺觉得,这文章已经十分给李太后面子了。

    大明朝不愿外戚干政,因而皇后都是清白人家出身,挑的是贤明大体之人到宫中指导,而李太后并非隆庆的正妻,皇子正妻在礼数、教育上自然无可指摘,可到了妾这一层,标准就要放低许多。

    何况当下那位陈太后还在世呢。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