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坐谈改变(1/1)

    秦以呈叫我去他房里?

    我应下,端着磨满墨汁的砚台就起身过去。

    路经老头身旁时我看见了他那不爽的眼神,想都不用想,绝对是因为进出卧室的机会我也得到了,他心里觉得不平衡。

    不管怎么说这老头也帮过我,我不好表现出幸灾乐祸的表情。当下最该考虑的是秦以呈叫我去干什么。

    我走在古色古香的走廊里。刚才他看我的眼神还蛮温柔,再加上我是他亲手救回来的,应该不会被怎么为难。

    走到他房门前,我用指节轻轻敲了敲门:

    “先生叫我?”

    秦以呈正坐在案边,握着毛笔的手一顿,随后转头说:

    “进来吧。”

    我规规矩矩走过去,把墨砚搁到他手下那卷谏书前,在一旁侍坐。

    “看起来王家宰把你管教得不错,”秦以呈对我抬起一双英目,有些勾人的眼里放出赞赏的光,“举止端正,还懂了些礼节。”

    王家宰指的是那老头。我应承了几句,随后不禁好奇我穿越过来前这阿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会跟个野孩子一样满府乱跑乱说话吧?

    他低头继续写他的谏书,我在一旁静静看着。秦以呈写得一手好字,行云流水而清晰优美,可惜的是没能流传下来,我从没在书上见到过他的真迹拓印。

    如果传下来了,肯定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会有练的欲望吧。

    这回我凭借方位优势把内容浏览了个遍,他写得竟然很有道理,义正言辞点出楚献王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之处,并把亲身考察民间所见的弊端悉数上报,言辞激而不烈,很是恳切。

    我看着看着,心情复杂,不由得复盘起了自己对这王臣二人一向的看法,只觉得有些自我怀疑起来了。

    见我看得入迷,秦以呈勾勾唇角,伸手摸了摸我的脸:

    “不是不识字吗?”

    说来奇怪,他暖融融的指尖碰到我脸颊的一刹那,我脸上那处就迅速烧红了。……我不禁痛斥自己不争气的反应。

    “只认识一点点。”免得他怀疑,我只得这么说。

    秦以呈的手从我脸上离开,执笔蘸蘸我磨好的墨:

    “那你说说,我写的什么?”

    “先生劝谏楚王改善法度,加大约束以防百姓放肆。”

    秦以呈点头。他大抵看出了我几乎微不可查的表情和想法,便示意我继续说。

    “只是……先生为何觉得宽容国民会是一弊病?民众得了利,不是只会更加信任大王吗?”

    见他眼神里的默许,我鼓起勇气问了出来。

    不料秦以呈没回答我,而是反问:

    “你知不知道,你为什么被你的父母扔掉?”

    我一愣。

    原来这个阿苏有家人啊。

    “阿苏不知。”

    “先王还在位时,立下的法度本严禁弃子行为,但新王执政后便废除了此令。

    “再加上宽松的政策使得民生富足自由,有的人民发现儿女在此等社会生存下去并非难事,于是不仅疏于教育子女,甚至直接将他们逐出门去,好似野兽对待半大幼崽一般。”

    听完这番可以说没有一丝漏洞的话,我愣住了。

    秦以呈继续说下去:“百姓不是浇水就会枝繁叶茂的树,十分之三四还未脱去愚昧,还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生长。政策放宽是种纵容,反倒会使不解礼乐、不懂伦理的人愈来愈多。我屡次上奏劝谏就是因此,可大王仍然固执。”

    秦以呈的话像把剪刀,一下下剪断了我心里如藤蔓一般缠绕着的偏见。

    我想起了伽利略,想起了布鲁诺,他们都是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可墨守成规的人们刚开始又怎会接受呢?只会固执地根据肤浅的表面决定浅薄的立场罢了……

    好吧,不得不承认,得知这一切事理之前的我,就是那群固执民众中的一员。

    再看认真书写着谏书的秦以呈,一双俊目里满是坚定与深沉。他并不在意我听了他话以后的反应,估计还是认为我是个不通世事的傻孩子。可他不知道的是,我心里的那杆秤早已换了平衡点。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钟头。

    我闻到隐隐约约的饭香传来,紧接着是老头的叩门声,来请先生用晚饭。

    秦以呈刚刚理好卷轴。他写了不少,但没有一句话是偏题闲扯、不讲道理的,我都看在眼里。

    他站起来,我也凭着对古时礼节的研究而懂事地随之站起,随老头去餐室。

    “阿苏,你是个聪明孩子。”

    他突然转头,又对着我笑了。

    那两颗标志性黑痣随着秦以呈嘴角的弧度向上浮起,与他饱满红润的唇线勾勒出一幅别样的美景来。

    秦以呈的年岁带给他一种成熟的气质与魅力,但我清楚地意识到,这气质与魅力不止来自于年岁。

    这副模样的人,哪个不长眼的道士会说他长得祸国殃民?

    啧。

    我被自己突如其来的想法震惊了一瞬,甚至都忘记了向他行礼,感谢夸赞。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