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83(1/1)

    “杀虏!”“杀虏!”应和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接着所有士卒在口哨、鼓角声中竟是不到半刻钟便集合排列完毕。“行炮哨可在?”“行炮哨在!”“注意校射!”“是!”所谓行炮,其实就是虎蹲炮的改良版,因为便于移动,三四名士卒就可以提着行军,所以得名“行炮”。“其余各哨听令!短兵哨列队最前面,掷弹哨其后,按照八纵队阵型,各哨往后纵深排列!”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一声鼓角交错,总攻命令下达,排为八列的六百多士卒步伐整齐,但又分开的比较松散。从天空上看去,犹如无数黑点构成的一个松散长方形,短边对准清军营垒。在步兵距离清军营寨还有百来步的时候,先是行炮不断轰击,让清军难以冒出头来,直到步兵来到行炮阵地位置,炮击才停止。随着明军不断靠近,阿察齐再次面无表情的下令射击,又是一阵蝗虫般重箭箭雨飞出。可此时的明军阵列依旧松散,带头的队官们一阵口哨凄厉。这个时期,虽然弓箭的射程往往要比火铳强,精准度更是没话说,但唯独一点,那就是射击初速不如火铳。简单来说,箭射过来,远处的对方是能提前看到轨迹的,但子弹就不行,所以实战中用刀格挡箭矢的事情常有发生,但挡子弹却不太可能。竹哨声四处传开,刹那间,所有明军士卒如条件反射般迅速低下头蹲了下去,或是依靠山坡匍匐。清军箭矢并非毫无目的的漫射,所以遭到这一出后,竟然大多错失,当然,弓箭射击是抛物线,还是有不少箭矢落下杀伤明军,但低下匍匐的明军一来暴露面减小,二来,依靠抛物线落下的箭矢大多也只能射中背部,难以致命,而且队形还十分松散。虽然还是有十余人伤亡,却没有明显损失。几乎是箭雨落下的下一瞬,清军这边还没有重新搭箭呢,那边明军的竹哨声又急促响了起来。最前面的短兵哨和掷弹哨迅速起身集结!八旗兵并不傻,连忙放箭阻击,可这两个哨都披甲,虽也付出不少伤亡,却仿佛浑然不惧,迅速聚拢一团后,刀牌手把掷弹兵围在后面,朝二三十步开外的清军冲去!明军每前进一步就有一两人不幸中箭倒下,但速度依旧没有迟疑,直到二十步以内,就当清军想要射出最后一轮重箭时,二十多个黑黝黝的铁球被扔了过来。阿察齐见多识广,只是稍稍愣了一下,就立刻反应了过来这是什么东西,连忙让所有人后退,但没人想到明军还隔着十七八步的距离就能扔东西过来,躲闪不及。“嘭嘭嘭!”一连串爆炸声犹如烟火响起,黑火药的杀伤力相当有限,但效果也不差,首先武备局在设计这玩意时就给刻上了破片槽,爆炸后能分出七八片破片来,将附近敌军割伤,其次浓密刺鼻的硝烟也顿时让清军手中弓箭失去了准头。十多个八旗兵横死当场与此同时,原本松散的明军步卒已经聚拢一块,重新排列为紧密队伍,掷弹兵手中还在不断投掷,为身后同袍争取时间。等八旗兵终于准备与明军近战搏杀时,面对他们的,已经是一排黑洞洞的枪口。“放!”“砰砰砰!”明军没有玩什么三段击,如此近,不到二十步的距离内,所有能够够到清军的火铳全部齐射!枪声一片,血花飚溅,十几步距离的火铳,甲胄作用微乎其微,数十名刚才还面目狰狞,挥舞刀剑而来的八旗兵当场倒地,阿察齐大为惊骇,明军居然不搞轮射?短短呼吸之间,就伤亡了六七十人,即使精锐如八旗,反冲势头也稍稍一顿,可明军却几乎是刚刚发射完,就立刻将刺刀装上,发动冲锋!数百手持带刺火铳的士卒排列为一道道紧密人墙,冲驰而来! 围困孤城“刺啦!”刺刀、矛头和甲胄间互相碰撞,不同于更加依赖个人战斗力的八旗兵松散阵型,教导师士卒几乎都是肩并肩挤在一起,如此一来,一名八旗兵至少要对付两三柄刺刀或长矛。站在最前面的掷弹兵均着甲胄,和清兵硬碰硬,其中一名年轻的队正不断吹动口哨,让自己的队列步伐整齐,犹如移动人墙。正是秦良玉的孙子,马万春。秦良玉两个孙子,马万年、马万春都被送到了教导师中,其中马万年年纪较长,进入虎贲旅,而马万春只有十七岁,便被分到羽林旅。这次投入作战的羽林旅,基本上都是挑选出的十七岁以上年长将士,毕竟那些还只有十五六岁眼下还不适合上阵厮杀。好在羽林旅中也是按照年龄编队,无需再拆散重组。马万春家学渊源,本就识字,体能和武艺也是同龄佼佼者,故而很快被提拔为掷弹哨的队正。“大家伙不要擅自离开队列!无论如何都必须和左右战友排在一起!”队列中央一名看起来有些书生气,但同样一手紧攥刺刀火铳,臂上戴着黄袖标的政宣参员疾声呼喊。

    政宣参员职位等同哨副,负责一个哨百来号人的政宣工作,是政宣体系中最低一级。教导师中的政宣员并非文弱书生,而同样属于军官,在本职工作之外,一样要上战场,甚至拥有仅次于主官的军事指挥权。这个刚满十九岁不久的政宣参员名叫瞿昌文,相当秀气的名字,由于年龄在全部低于二十的羽林旅中显得年长,再加上其人性格和善,细心,入伍前还有秀才功名,学习课上甚至还是教员,在普遍年幼的羽林旅将士中很受拥戴,称呼为“瞿秀才”。当然,他的另一个身份在军中将佐之间也是人尽皆知的——首辅瞿式耜嫡孙。这没什么奇怪的,教导师中,如此官员勋贵子弟一大堆,从内阁辅臣到地方府县官员,这些官家子弟至少占了教导师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当然,让朱由榔比较惊讶的事实上,这些被送进教导师的官家子弟中,文官子弟远比武将子弟多。内阁四个辅臣,全都把自己的孙辈送了进来,反而是军中将领,对于这个问题相当谨慎。这其实不难理解,封建时代,武将的宗派主义往往要比文官要强得多,尤其是明末,军中权位父死子替那都是寻常事,而文官则不同,从宋代以后,科举制度的完善,使中国的文官系统真正官僚化,权力很难直接进行世代传承,一个简单的例子,之前左良玉死了,他儿子左梦庚马上就能承袭职位,瞿式耜死了,他儿子能吗?所以对于武将而言,他们心中更倾向于把自家子弟安排到自己军中,积累资历后直接承袭自己的位置,就像当年的辽东将门集团一样。阿察齐高声一喝,带着上百八旗精锐,集为锋矢状阵型,就如同之前击溃明军选锋那般,进行反冲锋。刺耳的怪异嚎叫声阵阵不绝,阿察齐手持长刀,带头突入敌阵。身后八旗精锐纷纷丢弃长兵,短兵相接,两股浪潮惊涛拍岸,轰然撞击在一块。“稳住,稳住!”“统一号令,举矛,刺!”十七八岁的年轻士卒,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身后那人并非单独而来,四五名手持刺刀的士卒并排而立,一起突刺。阿察齐连忙后退,对方便整齐步伐逼过来,那刚才救下马万春的带头伍长将他拽起。情势紧急之下,那伍长只是简短道“火铳四哨,乙队伍长沐忠亮。”双拳难敌四手,阿察齐纵使武艺高强,也挡不住四五人同时围攻,更重要的是这四五人动作一致,绝不单独行动,同时刺击,同时收手,几无破绽。沐显亮最先和阿察齐拼杀在一起,面色涨红,眼看支撑不住,身旁将士立马就刺杀过来,阿察齐只能分身抵挡,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其他地方,由于明军密集的队形,往往能在局部取得人数优势,两三个人对付一个。“锵!”沐显亮朝着马万春使了个眼色,两人同时出手,将被刺刀集群搞得支应不及的阿察齐就地扑倒,沐显亮按住其人臂膀,马万春压住双腿,阿察齐连声叫骂却是来不及了,两三柄刺刀同时从他的背部刺入,穿透肺部,动脉血液不断喷涌出来……与此同时整个战场上的双方形势都在逐渐扭转,明军的队列仿佛雷打不动,依旧紧密,肩挨肩,刺刀接刺刀,一人倒下,后面马上补上来,犹如人墙般一步步推进。而清军只要一旦聚集起来,就会被一波掌雷投入,纷纷四散逃躲,又变得松散。哀嚎声、交锋声、破甲声、流血声此起彼伏,年轻的教导师将士们度过了最初的恐惧,心潮澎湃,竟是在政宣员带头下整齐唱起军歌。“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唯忠与义兮,气冲斗牛!……”白刃纷纷,尤其是长官阿察齐的首级被沐显亮用长矛挑起,八旗精锐竟是不禁步步后退,山寨的突破口越来越大。焦琏在山下见此情状,心情大振,连忙传达军令,亲自擎刀率领一千精锐朝教导师新打开的巨大突破口扑了上去……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清军战斗意志极为顽强,只抓了不到一百俘虏,其中大部分都是绿营,剩下正黄旗精锐,怕是没有存活的,可能他们知道自己落入明军手中也是凶多吉少,故而决不投降。源源不断的明军鱼贯而入,终于扑灭了最后一股反抗火焰,拿下山寨。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