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11(1/1)
冒襄思虑一阵,也不再反驳,接着问道“那么先生和锦衣卫那边作何打算?” 湖广陈子龙拿出一封书信,交予众人传看锦衣卫的意思,希望他们能作为中介,帮助锦衣卫联系江南各地的豪绅势力,以及南京城内的抗清力量。多铎其人性格残暴,统治江南以后,杀戮太重,又兼剃发易服、课税诸事,民怨颇大。不仅是百姓,对于地主、官绅而言,同样如此。一方面曾经作为免税的特权阶层,清廷的税收政策他们难以接受,即使明廷这边同样明令士绅一体纳税,可事情总不是一成不变的嘛,在大部分人眼里,朱由榔那些“新政”,不过是为了战争临时筹措钱粮的“非常手段”,等光复河山,稳固江南以后,还是要回到以前万历、天启的“太平时节”的嘛。另一方面,清廷的统治,也意味着这些豪强们时代积累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也会一朝清空,那些“屡世公卿”、“一门x进士”们的人脉、关系都会大大减弱,故而,纵观历史,大地主阶级其实往往更有维护政权的动力,因为政权的稳固往往会牵扯到他们的特权地位。(当然,这种维护是有条件和限度的,条件是政权合法性还没有彻底崩塌,还有投入的价值,限度是必须在地主阶级和新的统治集团媾和之前,如果主角反清的时候是在乾隆时期,地主集团就会完全站在清廷一边。)再加上剃发易服所引起的文化逆反情绪,这个年代,清军刚刚入关每两年的时候,江南地主士绅集团毫无疑问是会站在朱由榔这边的。陈子龙问道“诸君觉得,江南周边,有哪些清虏官吏将佐是可以策反的?”冒襄迟疑道“恐怕有些难度,自从洪承畴督抚江南后,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把各处绿营将领都换成了北方将佐,且大多为崇祯年间就降清的的老人,还互有调动,险要地处,另有八旗军官监督。”陈子龙沉吟片刻后,道“为今之计,还是先联系各地心向皇明的乡绅,筹备人手,锦衣卫方面通过吴王线路,从浙江那边运来不少军械,冒襄,就由你去联络接收。”“另外,锦衣卫的人手过两日就要到南京了……”-------------------------------------北京内城,哭号之声久久难散,满城当中,几乎小半家庭都是摆着灵堂,入关几年,受到关内风俗影响,满洲也有不少披麻戴孝的,其中豫亲王府上,更是殡葬队伍排出数百米,顺治亲自登府探望,一众在京亲王以下,满朝重臣都要莅临,辍朝七日,以示哀悼。多尔衮望着灵堂,心情沉重。干到他这个地位,什么兄弟之情倒是小事情,更重要的是,在清廷的政治结构中,他多尔衮之所以能够掌握大权,阿济格和多铎这两个左膀右臂不可或缺,而且,由于三人一母同胞的特殊联系,还不用过度担心争权问题。而多铎在这个政治同盟中的地位,甚至要比年龄最长的阿济格高,一方面,无论如何,多铎是这个时候清军功绩最大的军事统帅,威望也不比济尔哈朗等人低,有了他,多尔衮就可以腾出手来,让其替自己管住军权和江南这个钱袋子,有了这个根基,他多尔衮的地位就不可撼动。而现在,多铎一死,首先,从最直观的力量对比上看,他手中,原本仅次于两黄旗的两白旗一下子就没了一半,他在八旗当中的权力占比,瞬间就跌落到和济尔哈朗同一层次。原本就有些不同想法的两黄旗大臣们立刻就变得态度暧昧起来,他立刻失去了之前那种对八旗的支配权,而不得不重新尊重“公司”里的其他“股东”。多尔衮身为兄长,倒是不用披麻戴孝,但还是得主持丧事。就在灵堂之后,一次别开生面的朝会正在进行。多尔衮颇有些落寞的坐在上首“如今该当如何,大家说说吧”随着镶白旗和多铎一起玩完的消息传了过来,整个北京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这根本不可能,别说什么朱由榔,就算是当初万历年间,还在草创之中的后金都没有遭受过如此损失。顺治初年,八旗丁口满打满算也就不到百万,其中兵员不过六七万而已,之前入关多年消耗,再加上桂北一战,已然损失惨重,已经死伤过万,如今却是直接被抹掉了一整个旗,损失占比已然超过四分之一,可以说,政权的根基都被动摇了。范文程斟酌后小心翼翼道“王爷,如今局势眼见已然无法挽回,但却并非完全没有补救之法。”“哦,请范学士细细分说”范文程接着道“关键在于两处,其一是江浙门户大开,肯定是抵挡不了朱由榔大军兵锋,但无论如何,能拖一日是一日,之前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不是率兵屯驻江北吗?可令其南渡,先行进入掌控江宁、镇江等重镇。端重郡王领兵在浙闽,福建地处过于突出,江西一旦丢失,便不可守,不如暂且放弃,收缩集中防守浙江。”多尔衮已经有些不耐“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意,还请学士明言,这补救之法,到底在何处?”范文程连忙道“奴才省得,这补救之法就在于湖广!”“湖广?”“正是!如今明军虽然已经拿下江西,兵逼浙直,但越是如此进展神速,对于后勤、兵员补充的需求就越大,而江西新得,再加上这两年江西本就凋敝,短时间内无法征集大量粮草、兵员,还得从湖广调运。”“如若郑亲王和肃亲王那边能够突破长江,威逼长沙,明军东征大军反而陷入两面夹击之态,必然回师!届时江南可保,甚至一举扭转形势,剿灭其东征明军,也未必不可能!”多尔衮眼前一亮,又问道“现在郑亲王那边情势如何?”范文程迟疑道“目前……好像顿兵于汉川城前,已有月余了……”多尔衮顿时皱眉“区区一座县城,数万大军,竟然一月都拿不下?”“硕塞部现在正在河南吧?”“正是。”
“让他领兵向郧阳、襄阳一带,听从郑亲王调令,加强湖广方面!”“嗻!”此言一出,却是令一场不下于军山湖之战的残酷厮杀,拉开帷幕。 直捣黄龙(上)南直隶,吴淞江外的长江入海口,一支声势庞大的舰队缓缓靠近,竹木和粗布编制而成的硬帆和白色的软帆互相掺杂,既有平艏的传统中式海福船,也有西洋制式的远洋帆船。“光复”二字大旗迎风猎猎,为首的坐舰超过三千料,在这年头,可以说是东亚地面上的巨无霸了,其间正是耸立着一面“朱”字大旗,乃是大明光复海军都督朱成功所在。郑氏集团本来就是个“混血”的海盗兼走私团体,其中除了华人外,还有大量日本、朝鲜、东南亚乃至西洋人的参与,故而,这个集团也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眼界最为开阔的利益团体。不仅是人员构成,从船只上也可以反映出来,郑芝龙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进入东亚的西洋势力都有过接触、合作,甚至还打过不少仗,缴获、购买过不少西洋帆船、火炮,乃至有不少西洋人直接入伙。“都督,各师已经到位,是否开始入江?”一名三十多岁的中年将领对站在舰艏上观望的郑成功报告道。其人乃是光复海军都督同知,郑鸿逵。在明清易代之时,左右横跳的郑氏集团当中,郑鸿逵属于坚定站在明廷这边的那一批,他本是郑芝龙之弟,原名郑芝凤(又作郑芝彪),崇祯十三年中武进士,清兵入关后,弘光帝任命他为镇江总兵,驻防江南,也正因为在官府中的长年履历,他对明廷的感情要比其他郑氏成员要深。清军渡过长江,弘光朝崩溃后,郑鸿逵退往福建,力主拥立唐王朱聿键,是隆武朝砥定最重要的几个人物之一。隆武殉难后,郑鸿逵并没有和郑芝龙一起降清,而是选择和郑成功继续抗清。郑芝龙被清廷囚禁后,郑氏集团迅速分崩离析,郑鸿逵这一系的归附对于刚刚继承这个已然分裂的“家族企业”的“少董”郑成功而言非常重要,也一直将他作为郑成功下的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甘辉先带着船去江阴外,准备拿下江阴,为后面掩护,左右两翼施琅、冯信先试探一下镇海卫那边,先给洪承畴一点压力。”郑成功思虑后吩咐道郑鸿逵又请示道“要不要登岸?”“不必了,此番入江,目标还是在于策应天子,拿下南京,不可在这些小处消耗实力,关键是江阴、镇江两处门户!”郑鸿逵领命下去吩咐,说实话,郑成功心中还是颇为揣揣,既有率领大军、完成伟业的兴奋,又有某种惶恐,和朱由榔的情况类似,郑成功也是年纪轻轻,突然被推上了郑氏集团“董事长”大位,此前并没有什么经验。历史上,郑成功掌权初期,战绩相当糟糕,而且军事上也比较幼稚,他真正成长起来,正式变成变成“东南一柱”,那是十余年后的事情了。软帆、硬帆布满深浅颜色分界明显的入海口,鱼贯而入,有三四层楼高的巨舰、寒光泠泠的炮口,事实上,论起对红夷大炮的应用,郑氏绝对要比明清双方都早得多,就这支庞大舰队当中,成熟炮手恐怕就不下两三千,比光复军全军所有炮营加起来还多。江阴城外,如云密布的战船,将整个江面都快堵死了,清军守将被吓得闭门不出,张存仁当初几乎带走了江南地区的所有水师力量,如今的长江水面上,除了炮台以外,对于郑成功而言,都是不设防状态。江阴和镇江,是从海面进攻南京必过的两道门户,后世淞沪会战后,日寇西进,也是重点从此二处突破。江阴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城外筑有黄山炮台,这地方早在南宋时期,就是抗击北方、控制江面的关键阵地,多铎之前为了防范郑成功,在这里放置了十几门千斤佛郎机,用于封锁江面。但这点火力,对于郑氏舰队而言,实在不堪一击“通通通……”令旗挥舞下的一瞬间,上百门火炮同时吞吐火焰与硝烟,密集的弹雨犹如雷霆万钧,顿时将阵地犁成碎片,不到一个时辰,清军就被迫放弃炮台,退入城中。将清军逼入城中,摧毁炮台后,明军舰队也不纠结,继续西行,直取镇江,此处距离南京不过两百来里,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南京,让本就群情激奋的舆论顿时引爆,整个南京城周围犹如秋后柴薪,只欠一点火星就会彻底引燃。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