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节(2/2)

    当时康熙还想让太医给活佛看看,却被活佛拒绝了。

    正在康熙走剧情,准备御驾亲征的时候,郝如月对他说:“皇上,五世活佛给臣妾托梦,说他圆寂了。”

    康熙对朝臣们的反应相当满意,当场宣布接受漠北蒙古归降的请求,具体事宜着礼部去办。

    心情不好,又跑去西藏求见活佛,然而藏王还是那个说法,活佛在闭关谁也不见。

    郝如月听说赫舍里家长房的商队在漠北遭遇准噶尔骑兵,立刻把这事告诉了康熙。倒不是为了告状,而是提醒康熙,别让准噶尔与漠北联起手来。

    德嫔虽然再次遇喜,可十四阿哥在哪里都还不知道呢。

    其中漠南蒙古的草场更好,牛羊更肥,在太宗时期便主动归顺大清。

    “驱准保藏?”郝如月听说的时候,人都惊了。

    他要挟不了清朝的皇后,还要挟不了藏王吗?

    漠北蒙古与漠西蒙古相对独立,漠西蒙古更是成立了准噶尔汗国,每一个汗王都做着光复大元,一统天下的美梦。

    也就是说,蒙古三部,两部都已归降清朝,只他一个孤悬西北,孤掌难鸣,孤木难成林。

    随着漠南做大做强,漠北与漠南时常有贸易往来,依赖程度也在加深。

    藏王为了把持西藏,居然瞒报活佛圆寂的消息,噶尔丹没想到藏王比自己还野。

    而此处是漠北地界,准噶尔骑兵也得“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并不敢逗留太长时间,恐怕被当地势力反杀。

    噶尔丹当年能成功在准噶尔上位,其中就有五世活佛的功劳,与活佛可以说是忘年交。

    噶尔丹被拒,面上不显,半夜带人悄悄潜入活佛闭关之地一探究竟。

    只有漠西的准噶尔冥顽不灵,整天想着统一蒙古诸部,再现大元盛世。

    况且五世活佛一直效忠大清,上次进京他们见面的时候还好好的,不可能转头与准噶尔纠缠不清。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惹谁不好,偏惹皇后。

    回想起当时活佛的身体状况,虽然托梦一说有些玄乎,但由不得康熙不信。

    如今蒙古三部,漠南对朝廷的依赖加深,可以说是利益捆绑的关系,不必顾虑。

    先是被沙俄黑,无奈打掉牙和血吞,之后试图与清朝讲和,遭拒,如今沦落到想要劫持一支商队,都差点被反杀,眼睁睁看着人家扛着佛郎机炮扬长而去。

    所谓的满蒙联姻,主要的联姻对象便是漠南蒙古。

    康熙猜这里面多半有事,只是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进到塔中密室才发现人都凉了,且看尸身的腐烂程度,死后应该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让噶尔丹崩溃的,最让他崩溃的是,康熙居然因此同意接收漠北蒙古。

    活佛从前也曾闭关,却是破例见过他的。他也是穷途末路才这时候跑来求见,谁知藏王连通报一声都不给,直接赶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藏王是佛活任命的,每一世活佛都会任命自己信得过的人成为藏王。

    但不可否认的是,准噶尔的实力非常强劲,尤其是骑兵。

    康熙从不信神佛,可他愿意去尊重,等活佛为皇后祈福完毕,便送他离开了。

    元朝覆灭之后的几百年中,蒙古内部分化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支。

    大约知道这事瞒不了多久,藏王一边继续隐瞒五世活佛圆寂的消息,一边积极寻找活佛的转世灵童。

    西藏前五世活佛在后世都不出名,只这第六世,实在出圈,他就是那位自称“世间最美情郎”的仓央嘉措。

    翌日早朝,康熙把赫舍里家商队被劫持的事讲了。尽管平铺直叙,没带任何感情色彩,可以皇上对皇后的爱重,所有朝臣都在心里给噶尔丹点了一根蜡。

    她怎么记得驱准保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呢,好像那时候康熙都快驾崩了。当时奉命驱准保藏的主帅是十四阿哥,也就是历史上的抚远大将军王。

    历史上,五世活佛在新建成的布达拉宫圆寂,而藏王为了继续把持藏边事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隐瞒不报,对外只说活佛在闭关修行。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郝如月捋了捋历史的脉络,终于看出点不同寻常来。

    所以这一次绑票任务以失败告终。

    托梦是假,这件事却是真的。

    郝如月看着眼前的男人,才三十岁的年纪,不应该啊!

    图党一看是明党的人,只恨自己人反应慢,很快也有人出班:“皇上,噶尔丹不除,西北永无宁日!”

    皇后与西藏活佛的缘分还是康熙自己胡编的,两人只在皇后有孕的时候见过面,那会儿五世活佛就病恹恹的,一副命不久矣的样子。

    就好像穷亲戚上门,给口饭吃给点水喝,甚至掏点路费都行,只是不能收留,很怕砸手里。

    果然有那善于揣摩圣心的朝臣站出来说:“皇上,天凉了,蒙古也该统一了。”

    到了噶尔丹这一代尤甚。

    他最初的想法是将此事捅给康熙,换一个和谈的机会,然后看着利欲熏心的藏王又改了主意。

    康熙闻言让郝如月不用担心:“你可能不知道,漠北蒙古一直想要归降朝廷,是朕觉得那边戈壁多草场少,时常闹灾,不愿收留。”

    噶尔丹也是个脑子灵光的,不得不防。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