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节(2/3)
这个年代中原北上的路线,是从开封府沿太行山东麓,地形比较稳定的地区北行。河北路到京东路的路线,并不适合大军前进。
早做准备
听了这话,刘几道:“我只是得枢密院公文,命加军校里加紧一些。原先要三年的,最好在年底前就练出一批军官来。一年时间哪里够?听太尉的意思,事情比想象的更加紧急?”
刘几道:“冬天时间北边幽州地震,河间府周边也遭灾,征调民夫着实不易。现在修路的,还是从真定府和定州那里征来。没有人,当然修得慢了。”
李复圭道:“你不知道,契丹已经点集兵马,今年很有可能南下幽州。数十万大军聚集,要多少粮草弹药?没有铁路,物资如何运到河间府来?更加不要说,仗打起来,需要的物资更多。”
刘几皱了皱眉:“依此说,应该在河间府周围建几座新城才是。可眼看就是秋收时节,哪里能征来民夫?等到秋后,战事就要打起来了。”
文彦博和韩琦点了点头,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粗略一算物资,他们就知道,必须立即开始准备,不然就来不及了。近百万人的大战,从外地运粮,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准备,还是第一次。
李复圭道:“我过几日再与几位帅臣谈,让他们召集未整训的禁军,帮着修铁路。粮草从京东路运来着实不易,有了铁路,容易许多。太尉,你要早做准备,在这一带划出储粮的地方。”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李复圭发了几句牢骚,刘几道:“太尉,突然之间说有大战,自然诸物都缺。现在七月,离着十月契丹人南下,还有约三个月时间。只要各地用心,不会有大事。”
李复圭是枢密院掌管后勤的官员,大战之前,必须确保物资到位。此次来河北路,便就是最后检查一番,选择合适地点,作为物资的储存地,也是战时的后方。
李复圭点了点头:“不错,非常紧急。依圣上的意思,今年要在河北路布置大军,与契丹拉开架势干上一场。本朝参战的军队,不下五十万之数。加上征用的各州民夫,怕不是有七八十万人。枢密院严令提前准备好物资,不许从地方征调。想一想,要多少粮草?”
刘几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前些日子,从京东路招来五六千士人,补入了军校中。原来本府就是要靠京东路。不过,从京东路运粮来,可不容易。”
杨文广道:“除了粮草,钱也不可缺。大战一起,军中的赏赐要发到参战的士卒手里,不然容易军心不稳。此事还牵涉到地方,必须中书和三衙一起,才能万无一失。”
文彦听了不由皱眉:“两三个月时间,集中这么多粮草可不是易事。去年灭党项,京西粮草运往陕西,并无储积。只能够从两浙、江淮和京东路筹集,怎么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杜中宵想了想,道:“一想起来,战事千头万绪,要准备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今天不议细节,先定下来,挑个合适日子再一起议吧。一时之间,难以说得清楚,不要有遗漏。”
若在后世,从齐鲁大地北上幽州,才是正途,但这个时代不行。由于黄河下游摆动不定,加上其支流也多泥沙,地形非常复杂。大宗物资要想从京东路北运,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有河流可以利用,陆路运输却非常不便。李复圭必须想办法,调协调州县,组成动输体系。
刘几吃了一惊,没想到突然之间这条铁路变得重要了。原先说的,只要今年修好便就足够。突然之间提前几个月,哪里找那么多人出来?河北路的禁军倒是有人,只是不容易调用。禁军是用来打仗的,可没有当作厢军使用的习惯,禁军的官兵也不愿意。
刘几点了点头,心中一算,便就明白了李复圭的意思。这几年朝廷钱粮充足,而且运输便利,进行战争的时候,不再从地方征调也不稀奇。不过,后方虽有,不能及时运往前线,还是没用。现在开下物资云集开封府周边,铁路不到,就难以运输。
李复圭道:“民间人力不够,那就用河北路的禁军。除了在军校整训的,其余人员,可以暂时派到工地上去。九月之前,铁路必须到河间府。如果误了,重加惩治!”
杜中宵道:“不管粮草从哪里来,七月必须启运。再晚了,铁路也难以保证。除了粮草,数十万大军使用的弹药,也是大数字。一下子整编这么多军队,军中的炮必然少了。但是,火枪却是一人一枝,用的火药,必须要足够。至于枪弹、炮弹,那就更不用说了。”
劝了茶,刘几道:“太尉,怎么突然之间这么紧急?以前说的,只要年前修好就可。”
李复圭道:“我从真定府坐火车而来,看修到河间府的铁路刚过莫州,这样慢怎么能行?不能在秋天之前修到河间府,防秋就没有大用处。必须要想办法,把铁路修好。”
李复圭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确保七八十万人的物资,粮草、军需样样不缺,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枢密院定的,是西边以定州为中心,东边是河间府。定州接的是原来的粮草,河间府则要接京东路。定州自有铁路通中原,一切方便。河间府到京东路,则是一路池沼,水系杂乱,水陆交通都不方便。我此次前来,就是要理顺京东路到河间府的交通,不要误了战事。”
李复圭连连摇头:“不能征来民夫,就让士卒去做。这里有太尉的五万大军,还有军校,里面的人都可以用。以河间府为根本,建起几座城来,到时里面储存粮草弹药,驻扎兵马。”
刘几迎出城外,接了前来的李复圭进城,到州衙安歇。上了茶来,各自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