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节(2/3)

    富弼不说话,明显心中不忍。知道他们战力不强,还派上战场,心里那关过不去。

    杜中宵点头:“这一仗最要紧的,就是沧州城能不能守住。如果沧州城守住了,契丹人此番南下就无寸功,只怕想走也走不了。沧州那里攻城不顺利,契丹更有可能调兵去乾宁军。”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富弼有些担心:“河北路禁军只整训一年,军官不足。他们与契丹人作战,会不会发生意外?”

    古匿指着火炮道:“宋军的火炮着实精良,非我朝火炮可比。下官想陛下正带军围城,古于无法攻到近前,特把这些火炮送来。有些利器,攻破沧州城何难!”

    为了吸引住契丹人,杜中宵并不介意牺牲掉沧州。要想围歼数十万契丹军队,付出这样的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沧州如果能守住,就是此战的大功臣。

    杜中宵道:“没有办法,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军官了,只能让河北路的禁军自己选人了。现在与契丹军队作战,主要目的,是拖住契丹军队。等我们其余军队准备好了,断其归路。派其余的几军去,怕把契丹人给吓跑了,河北路禁军正好合适。他们战力说强不强,与契丹对阵,恰是刚好。”

    随着契丹南下沧州,宋军的包围圈慢慢成形,赵祯的信心越来越足。如果能把契丹军队拖在乾宁军一带,赵祯可能还会向前线增兵。能把契丹的主力一战歼灭,倾尽国力又如何?

    一众大臣一起叫好。到了沧州已经有些日子,被城头宋军火炮压制,契丹人根本到不城墙下。沧州是大城,火炮比长城口厉害多了,没几天契丹的火炮就被打烂。这些日子,契丹将领对宋军的火炮都快魔怔了。古匿抢了数十门炮,运到城下,对攻沧州城是天大的好事。

    几人走到桌前,看着上面铺的地图。杜中宵道:“契丹从信安军而来,而后过黄河,直奔沧州。侧翼渡黄河攻乾宁军。第一次渡河被发现,立即就被打了回去。第二次夜里渡河,突袭我军成功。如果他们攻沧州不顺的话,很有可能会调大军到乾宁军附近,与我军大战。人哪,不撞南墙不死心,到现在契丹人还是认为自己野战强过我军。乾宁军那里,有数万大军,他们怎么会放过呢?所以接下来的战事,很可能就是乾宁军那里。南边有守军,我们把今年河北路整训的军队,就全部调到乾宁军,与契丹战上一场。”

    战兵四十万,签军四十万,为了供应他们,会把契丹国力抽空。让他们多留在宋军一天,契丹国力就弱一分。等到宋军进攻,就由摧枯接朽一般。

    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这一段时间,主要是弄清北边幽州的地理民情,做好战事计划。赵滋带着一帮官员,天天为此事忙碌。幽州一带的地理基本搞清,正在慢慢绘制更详细的地图。进攻的时候,每一军到每一团的任务,进攻的路线,都尽量标出来。

    沧州城外,耶律洪基带着一众大臣,由古匿陪同,看他运来的宋军火炮。

    富弼叹了口气:“圣上一向中正平和,不是冒险好战的人。这一战也不知怎么回事,竟然是下了决心,一定要置契丹大军于死地。哪怕冒上些风险,也在所不惜。”

    现在看得出来,契丹军队的战力,与新的宋军有根本的差距。哪怕河北路禁军时间不足,军官也不完备,也不是契丹军队能比的。士卒训练了一年,其实已经够了,现在缺的是指的挥。军官不足又怎么样呢?在战争中,人才会很快成长起来。八万人的部队,能够练出一军来,也不是契丹能对付的。

    耶律洪基点了点头:“好,甚好!宋军火炮打得完,打得准,着实是厉害。有了此炮,当能攻破沧州城墙。破了沧州,这一仗就是大胜!”

    杜中宵道:“昨日公文,圣上欲要再调五万人去京东,彻底堵死契丹南下之路。一两个月后,与我们一起合围契丹大军于沧州。看起来,圣上对于此次围歼军队,看得很重。不是我不顾乾宁军的安危,而是要尽可能消耗契丹实力。再过一个多月,契丹的军粮就该困难了。那个时候我们也准备好了,一举攻进契丹境内,合围契丹大军,岂不是更好?”

    刘几道:“沧州来的消息,契丹军队已经围城,不过攻城不顺利。城中火炮威猛,契丹人根本到不了城下。纵然曾经不计伤亡,派人蚁附攻城,面对城上火枪,也没有半分用处。”

    人多粮少

    现在做的计划,很可能与将来发生的战事并不一样。但有了这计划,各军就明确知道了自己的作战任务,不会成为无头的苍蝇。数十万大军齐头并进,那种场面,杜中宵想起来都有些激动。

    杜中宵笑了笑,没有说话。赵祯是个明智的人,却未尝就是什么中正平和,不好战。党项元昊初叛的时候,宋朝的措施非常激烈。只是宋军的表现实在糟糕,赵祯只能接受现实,最后与党项讲和。这几年以来,杜中宵对外战事连战连胜,未逢一败,最远已经恢复了西域。有这样的强军,跟皇帝讲应该天下和平,不对外生事,怎么可能?

    领着众人到了另一侧,古匿指着堆着的一堆炮弹道:“这些都是大宋军的营帐里搜来,是火炮用的弹药。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鸣放,不敢乱试,全都送到陛下这里。这些弹轻重不一,依下官估计,那些轻的炮弹,应该是宋军常用,打过来会炸的那一种。”

    杜中宵道:“没有办法,不如此做,契丹大军受挫,很可能就退回去了。他们全是骑兵,退了我们想追也难。四十万大军,能够聚在幽州,是难得的机会。不能抓住机会,把他们全歼,说不过去啊。而且河北路的禁军虽然军官不足,体系还不完善,战力也不要小看了。只要将领用心,指挥得当,契丹军队也难说会占到什么便宜。马怀德已经重新编组过,全军聚在一起。依我看,加上李惟贤所部,契丹哪怕出动十万大军,也不一定能占上风。”

    看富弼不信,杜中宵摇了摇头,微微一笑,也不分辨。

    刘几道:“契丹数十万大军入境,终究是大患。如果赵太尉那里计划妥当,准备就绪,还是及早发动战事的好。只要我们攻入契丹,他们必定回援,沧州的围也就解了。”

    现在正是最无聊的时候,乾宁军战事对宋军其实并不重要,真正的主力部队并不在那里。可数万大军作战,又不能不用心,胜败随时影响人心。为了不让局面发生大的变化,杜中宵手据十万大军在河间府坐镇,一有意外,随时救援。为的,也只是把契丹军队留住而已。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