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1/1)

    &&&&还带着些看自家子侄的亲近。可那次之后,两人之间,就充满了君臣之间的距离感。

    季怀直有些头疼地叹了口气——当皇帝就是这点不好,永远别指望从其他人嘴里听见真话。

    作者有话要说:  季怀直:有话就明明白白说出来嘛!干什么搞冷暴力…… /委屈脸.jpg

    第7章 战报

    季怀直一面踱着步子往宫里头走,一面思索着到底要如何安置安王。

    他也不是非得把安王留在京里头,虽然现在朝堂上折腾得要命,但也顶多是让他时不时地憋屈一番,人身安全的话,他自觉目前还是有点保障的。

    以季怀直那比较粗浅的政治斗争经验来看,只要安王一日尚在,栎王就不敢动他,毕竟只要他一出事,最有可能登位的就是这位兵权在握、血脉正统的安王了。

    再说,比起那群只会动嘴皮子的文官,执掌兵权的武将才最是应该抓在手里的,毕竟“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朝堂上的那群人有权有钱,可是再惜命不过了……要是宫里头发生点变故,他们投降肯定是个儿顶个儿的快。但是要他们主动造反,又不是吃饱了撑的,谁愿意干这事儿啊?

    所以,算来算去,竟然是让安王回蓟州才是个好选择?

    季怀直拧了拧眉,眼中带上了些许忧虑。

    大魏和赤狄间的斗争从开朝来就没断过,蓟州作为九大边境重镇之一,和赤狄的交锋更是屡有发生。战场上可没有什么身份不身份的,一刀扎过来,就是亲王也没多条命的道理……

    季怀直正想着大魏和赤狄这些年的烂账,面色忽地一变,在原地顿了一瞬后,再举步之时,脚步却比先前快了一倍有余,他越走越快,最后几乎是小跑着赶回兴德殿的。

    ——他想起来了,方才飞奔过去的骑手身后的三面红色旗帜,意为六百里加急。能够得上这种资格的公文只有两种:边关急报和聚众造反。

    不管哪一种,都足够让人头疼了。

    **********

    “十万火急!二月十四日,赤狄率军七万南下,平谷城于昨日(十九日)已破,守将袁齐战死,游击秦褚伤重,将士战亡六千余、被俘千余。赤狄已向白涧方向奔袭……”

    季怀直看着手中的急报,面色沉沉。

    提到安王,最先想到的自然是他这些年来赫赫战功。季怀直为了打好和安王的关系,对大魏这几年的战役也都略了解了几番,在这方面也不复先前的一无所知。

    按照以往的惯例,赤狄这么大规模的调军,大魏先前不会一点风声也没收到。可事实却是,他手中的这份急报,是他这些日子来收到的第一封战报……

    “陛下,可要宣召朝臣?”下方传来李福小心翼翼的问话。

    季怀直这才回神,看了李福一眼,点头道:“宣罢。”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记得知会安皇叔一声,让他也过来。”

    平谷和白涧都是蓟州所属,也就是安王封地,他对那里应当比朝中的大臣要更了解些。

    看着李福领了命,躬身退了出去,季怀直的眼神又重新落回那份战报之上,神情渐渐地由沉重转为无奈。

    ——就算知道这里头有问题,他却连从何查起都不知道……毕竟朝堂的那些人,他信不过的占大多数。

    至于说用宫人和皇城侍卫?季怀直倒还真的考虑过,毕竟看忠诚值的话,这些人可要比那些朝臣可靠得多。可是想到前世那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和“东厂”,季怀直还是忍痛放弃了这个想法,他可不想以后历史课本这么描述他——

    绍德X年X月,魏X宗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势力,设立“东厂”,履行监察百官之责。东厂成立初期,客观上促进了魏朝吏治的改善,并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产生了极恶劣的历史影响:1)……2)……3)……

    虽然他不指望“流芳百世”,但“遗臭万年”还是免了吧,“默默无闻”还是挺好的,他一点都不想给以后的学生增加考点。

    **********

    一个时辰后,季怀直面色铁青地坐在大殿上首,不住地吸气呼气,放在腿上了手不断地握拳又放松,平静了好半天,总算克制住了把案上的奏折,甩到那群人脸上的冲动。

    什么叫“陛下登基不足一年,朝中琐事甚多,陛下当以朝局为重”、“赤狄所为不过财帛而已,国土无虞,陛下不必过于忧虑”、“陛下莫若给他们些许赏赐,赤狄得了赏赐,自然不会在边境多加纠缠”……

    季怀直简直快被他们气笑了——

    朝局为重?!边疆急报的时候,你跟我说朝局为重!要真的等到兵临城下的时候,你想重都重不起来了!

    国土无虞?!你特么没看见战报上说的“平谷已破”?!

    还有那什么“赏赐”?!季怀直还是反应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这说的是称臣纳贡呢。他当即脸色就黑了,这说法还真是有够清新脱俗的!!!

    季怀直简直就是看不懂了,按说这些年来,大魏和赤狄之间屡有争端,虽是大魏居于守势,但也没有吃多少亏啊?怎么这一个个的,都这么消极避战?!

    他青着一张脸,好不容易压下了跟这一群一把年纪的老大爷们动手的冲动,看了一边侍立的李福一眼。

    李福心领神会,当即掐着嗓子,拉长了声音,尖声道:“退朝——”

    虽说是退朝,但是季怀直到底还是没把人都赶回去,反倒是留下了几个人——兵部的尚书、户部的左右侍郎、几位军权在握的将军,当然还有安王。他留下的这些人,除了安王一直未发一言,其他人都是主战派,意思可谓是十分明显了。

    他就这么带着这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到了一旁的偏殿,上来就直奔主题道:“众卿以为,这一仗该怎么打?”

    连是否要开战都没有问,上来就问了要怎么打?

    偏殿中静了一瞬,不过很快就有人上前道:“回禀陛下,以臣愚见,赤狄此来不过七万余人。而我大魏兵力充足,单蓟州守军便有八万余人,再调集周边延庆、宣府、怀安等地守军。三十万大军形成合围之势,赤狄不足为虑。”

    三十万对七万,大概四个打一个的比例,怎么样也不至于输了,听起来还挺有道理的样子。季怀直刚想点头,就瞥见一旁安王满面凝重之态,在环顾四周,这里大半的人都隐隐露出不赞同的神色。

    季怀直立即明白过来,这个主意大概不怎么靠谱,以少胜多的战役,历史上比比皆是,打仗人数虽然重要,但显然不是最重要的。他一时有些头疼,他对这个时代的战争真的就是一知半解,怎么才能打胜仗,这实在不在他的知识范围以内……

    他抬头环视了一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