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巫雨清从浴缸里站起,热水顺着身体往下淌。
她抬手拿浴袍,然后看见浴巾架子上奇形怪状的毛巾。
国际知名导演的持续否定,让巫雨清失去了自信。在剧组的时候靠一口气硬撑,提醒自己不要松懈,别垮掉。
屏幕黑下来,随着他的念声,一个个白色韩语名字出现,底下是字幕的中译名。
丈夫的离世促使她接任公司,将邮报办得红红火火。
宗政航读过这本书。
那些有坚持、有追求、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理念的人,是微暗的火。
随着片中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巫雨清的思绪不再专注于自身,她看了进去。
而她也和之前所有被抓走的媒体人一样,被检方抱着胳臂拽进警车时,扭头对同事们说:“大家坚持住,可不能认输。”
制片、导演、资方一直在开会。
第一人称自传极有感染力,宗政航不想看凯瑟琳的家庭主妇时期,打算重看五角大楼文件泄露的始末。该文件记录二战后美国政府对越政策的种种秘密,从根本上动摇了越战的合法性。
巫雨清直愣愣地看着。
巫雨清抬头去看架子上另一只还维持着原样的毛巾青蛙。
有消息称这电影还要继续拍,换男主。也有的说当初就是扯着男主演的大旗找的融资,现在老板肯定不会继续投钱。
开始有人走。
这是讲述韩国媒体从业者反抗执政总统政府官官相护、官商勾结、对新闻和电视台的把控、操纵舆论、抹杀言论自由,他们前仆后继,坚持抗争。
信念感不是倔强的表情,挺拔的身姿,明亮的眼睛。它更多闪现在疲惫的身躯上,寻常的话语里,向前的脚步中。
屏幕里全是当事人的采访,和过去新闻记录的截取。
这部自传荣获普利策奖。巫雨清的书签显示,她看到了凯瑟琳的新婚时期。这时的凯瑟琳青春年少,憧憬幸福的家庭生活,还不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完全没想到自己的丈夫会在日后患有重度抑郁,和女记者出轨,在自家农场的屋中开枪自杀身亡。
这是表演无法企及的真实。
宗政航翻看妻子的书。
导演说得对。
女导演的领导说:“我们不能在国民面前这样,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他们这是威胁媒体人,是在驯服媒体人,这是民主社会绝对不能有的事。一定要撑到最后。
巫雨清这段时间快琢磨疯了,已经钻了牛角尖。
女导演的婚期就在逮捕令的那段时间,只能吃住在电视台,婚礼要延期,甚至无法举行。最后她在单位被逮捕,在镜头前戴着手铐进入警察局,上几小时后的新闻报道。
明明开机前和往常一样仔细研究人物,写了分析,了解背景知识,拍戏的时候努力代入角色(她是体验派)。
动作多是错,没动作也是错。
具体安排等通知,可通知什么时候下来呢?
浴室的混响音效让纪录片里的人声和背景音乐格外清晰。
回到京城,已是9月。天空阴沉,风里透着凉意。
这些被撤职,被调查的导演、记者、电视台领导,在镜头里看着很朴素,并没有所谓正气凌然的英雄气质。他们讲述自己的遭遇、同事的遭遇,回忆那段至暗时刻,平静的语气包裹痛苦。
巫雨清不能理解这句“太木”。
导演说浮于表面,套路化。于是她就把这些小动作小表情都改了,然后导演又说这样太木。
怎么变“灵”?这个“灵”该是什么样的表情、气质和神态?
她的拖鞋前躺着一块金条。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就是错了,确实没有演出他要的效果。
没有所谓“灵”,要的是真。
凯瑟琳·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公司前发行人、董事会主席,被称为“美国新闻届最有权势的女人”。她身处传统媒体的颠峰时代,与十二任美国总统谈笑风生。《华盛顿邮报》揭露着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露事件”,头版头条发布“水门事件”。凯瑟琳带领《华盛顿邮报》,在新闻史上留下登峰造极、浓墨重彩的一笔。
巫雨清在酒店睡饱后也撤了。
巫雨清很少重读什么书,她喜欢一遍过,读、摘、记,一次性搞定。
燃烧的心在胸腔里,旁人能嗅到烟。
他知道巫雨清在片场演得不太好。虽然视频通话时她从没提过自己工作上的窘境,回家后也不聊可能要夭折的电影项目,只是埋头了解媒体人的一切。
“宝瑟被带走,戴着手铐的样子,会永远在网上流传,虽然这一点没什么值得惭愧的。可是让宝瑟,让我们变成这样的检察官的名字,却完全没有被提及,就只能说是检方。所以,接下来起,只要有机会,调查我们的检察官的名字,我们会进行公开。”
但导演就是觉得她不对,不行,不够好。
片场里除了群演都是叫得上名字的演员,大家没功夫耗在这里干等。
巫雨清对第二种说法存疑,导演才是剧组最大的招商引资卖点。但这个卖点也不耽误她拎着行李箱先走一步。
焦虑、灰心、沮丧、自责……无数负面情绪压着她。她感觉自己的脊梁都弯了两度。
她感觉自己已经不会演了。
现在是否重拍也没个定数。
这些感悟一定要记在人物分析文档里。
一回到家,这口气自动消散。
她拿下来细看,没想到毛巾青蛙的身体塞着东西,还很重,掉出来摔在地板上。
她饰演的记者,内核里的善良与正义感,暗地里调查、拍摄、搜集资料,这些动作和人物个性不用在镜头前眉头紧锁,发现重要证据时深呼吸或咽口水。
巫雨清蜷缩在浴缸里,边泡澡边看纪录片。
谁迭的?家里的阿姨不可能……这不是青蛙么?
她在读人物传记,因为要摘抄,阅读速度不算快。